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780445062533传真:02086587347
im电竞金米村是如何实现“多金又多米”的
受困于地理环境,山大沟深的金米村土薄石多,耕地面积十分有限,曾经是极度贫困村。之所以取名“金米”,寄托了老百姓希望“山上有金,地上有米”的美好愿景。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为了老百姓的好日子,金米村抓住脱贫攻坚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通过发展木耳产业,将大地的馈赠真正变成村民的“金”和“米”,实现了整村脱贫。
2020年4月20日,习总在金米村考察时,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习总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春风浩荡满目新,砥砺奋进正当时。两年来,金米村牢记总的殷殷嘱托,积极延伸产业链,全力做大做强木耳产业,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蹄疾步稳,昂首走上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
时至三伏,金米村的清晨却有凉风轻拂,气温只有20多度。伴随着鸟儿的鸣叫和跳跃,一条社川河由北向南穿村而过,默默记录着这里的今与昔。
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金米村坐落在山窝里,九山半水半分田。村里人说,以前的生活曾极度困难,还因靠喝米汤度日而一度被称为“米汤村”。
如今,这个秦岭深处的小山村已是天地一新:池塘里碧波荡漾、莲叶接天,翻新拓宽的柏油路,串连起点缀于青山之间的三五民居,从高处俯瞰,景色美不胜收。2020年,金米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并入选2020年全国生态文化村名单。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60元。
已经发家致富的村民肖青松,时常想起两年前见到总时的情景。当时,肖青松当面向总汇报了自家种植木耳脱贫致富的情况。“总的关心和鼓励让我对木耳这个特色产业信心倍增。”肖青松说,“现在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过上好日子了,更要心怀感恩。”
2022年,肖青松承包了5个大棚,头茬木耳已经收获。他拉着调研组成员走到自家院子:“大家可以看一下,今年我的‘耳子’大丰收。”
木耳,村里人也亲切地把它称作“耳子”,用方言说出来,就好像在称呼自家的孩子。肖青松朴实憨厚的笑容,让调研组成员也深受感染。
离开肖青松家,调研组来到金米村电子商务中心。在“秦岭天下、柞水木耳”的背景板前,电商主播徐追梦正在销售新上市的木耳:“现在销售的都是今年的头茬木耳。大家看,泡发出来的木耳无尘无沙无根蒂,吃着干净健康又放心。”
“电商不仅可以帮助群众脱贫,而且还能助推乡村振兴,大有可为。”2020年4月20日,习总在金米村直播间充分肯定电商在推广农产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们牢记总的指示,延伸产业链,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现在,耳农种木耳有技术员指导,木耳收获有合作社收购,木耳市场有电商渠道和大数据支撑,木耳菜、木耳宴在农家乐里也备受欢迎。”说起村里的木耳经济,金米村党支部、村委会主任李正森难掩喜悦。
“132座钢构大棚、5座智能连栋大棚、120亩地栽基地、13家农家乐、60亩水果采摘体验园、120亩早园竹套种基地……”李正森如数家珍。随着木耳产业的快速发展,金米村还成立了股份合作社,先后引进农业龙头企业5家,建成木耳大数据中心、年产2000万袋的木耳菌包生产厂和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
实现这一切,靠的是组织引领、党员带头、全民参与。依照“支部引领、集体带动、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方式,金米村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先后摘取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殊荣。
调研组了解到,在金米村带动下,柞水全县各村(社区)党组织也普遍成立了木耳产业合作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员中心户+农户”模式,通过支委联产业、党员联农户,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联双带”模式,帮助农户稳定增收。
柞水县还扎实开展“三建三带”活动,即“把党支部建在产业园区、带动产业发展,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带动增收致富,把扶贫车间建在易地扶贫搬迁点上、带动就地就业”,成功构建抓党建促生产、促就业、促脱贫、促振兴的发展格局。
“有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大家就有了主心骨!”在外做了20年矿工的村民海回村种木耳,头一年就挣了3.5万元。和海一样,回村发展的人越来越多。不到两年时间,金米村种植木耳的农户就由二三十户增加到近百户。2022年春季,金米村共种植400万袋木耳,棚栽260万袋,地栽130万袋,发展庭院经济10万袋,预计收益1300万元,全村150户650余名群众直接受益。
6月21日,金米村宾客如织,“第六届柞水木耳文化节”在这里拉开帷幕。文化节上,不少企业开启了现场直播。“生意特别好,一会儿就卖了挺多。”主播们笑得合不拢嘴。
2020年习总在金米村考察之后,柞水县把木耳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对标省市相关规划,将木耳产业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鼓励企业和群众积极投入木耳产业发展。
为了让木耳产业有更多科技含量,柞水县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的技术团队合作,建设院士工作站,研发了柞水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等木耳原种,从根本上解决了因技术不足导致的种植难题。此外,还使用网络技术,建成设施控制智能化、生产过程可视化、技术服务网络化、产品追溯全程化的木耳大棚智能控制中心,对木耳大棚进行全程智能化管控。作为智能大棚的受益者,肖青松用手机就能给大棚发指令,控制它进行通风、遮阳、喷水,极大减轻了劳作负担。
为了把农民吸附到木耳产业链上,金米村创新推行“两借两还”,即“借袋还耳”“借棚还耳”,免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大棚给你建好,菌棒给你送来,种植有技术员指导,木耳交给村集体,村集体给你销售,自己啥也不愁。”肖青松说,就是这种村集体和农户“抱团取暖”的方式,让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也壮大了。
结合特色农产品,孕育特色产业链。柞水县大力推动木耳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休闲食品、医药制剂、美容保健产品开发的全链条产业,把每一朵木耳都充分利用,实现环环增值。全县精心策划包装了40个总投资158亿元的木耳全产业链项目,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25个总投资27.38亿元的补链强链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木耳初加工企业7家、深加工企业6家、销售企业6家。
乡村产业发展最缺的是启动资金,柞水县通过整合扶贫专项资金、各类支农资金,撬动社会资金,集中投向木耳产业,制定《木耳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木耳保护价收购办法》,推动木耳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到2021年年底,柞水木耳产业一产直接产值达到3亿多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4.5%,相关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
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柞水县千方百计推进木耳产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全县策划建设了8条木耳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沟域经济带,形成“赏木耳景、吃木耳宴、品木耳情”综合业态,打造了金米、西川等以木耳为主题的3A级景区,就连时下最热门的房车营地也在金米村悄然落户。
不少村民还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小卖店、小吃店,村里还开起了民宿,仅2021年到金米村观光旅游的游客就有20万人次。“大棚里不忙的时候,就到店里帮忙。”肖青松家里也开了农家乐,生意不错。
如今,柞水木耳的名气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丝博会”等节会的常客,城里的超市、生鲜市场也都有柞水木耳的一席之地。“我们和京东合作的‘云仓’,集农产品储存、分拣、包装、物流、直播、培训等为一体,与拼多多、抖音、美团、携程的合作日渐深入,中粮集团也为我们的木耳提供了物流销售渠道。”柞水县委支朝奇说。
“小木耳让柞水人端上了金饭碗。”商洛市会副主任、柞水县委崔孝栓说,柞水县通过建设观光产业园、特色小镇,探索出一条木耳带动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之路,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真正将“小木耳”做成“大产业”。
“因为林业保护和环保的要求,这种段木栽培的方式已经被淘汰掉了。”金米村的木耳展厅里,讲解员江长宏正向游客介绍,以前村民们砍伐柞树,截成木段,困于山中两三年后才能长成木耳,不仅破坏植被、产量也不高。
“随着自然保护意识提高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开始以木屑、果枝为主取代天然柞木作菌包原料,不仅保护环境,还提升了木耳产量、扩大了利润空间。”江长宏说,废弃菌包也不会浪费,废菌棒可以制成饲料、有机肥、生物燃料,废菌袋可以回收制成塑料颗粒,实现循环利用,化害为利、保护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近年来,柞水县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把绿色发展贯穿木耳产业发展全过程。”崔孝栓表示,柞水县坚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以山清水秀的优质环境打造木耳产业发展最优区。
当地党委政府牢记习总在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作出的“当好秦岭生态卫士”重要指示,认真贯彻执行《陕西省秦岭生态保护条例》,持续加强秦岭生态网格化监管,坚持“双查”工作机制,严控林木砍伐,零容忍打击秦岭“五乱”问题,扎实推进陕南山地森林化建设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
截至目前,柞水县累计实施生态修复项目64个,全县森林覆盖率88%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五年330天以上,优良水体占比100%,先后荣获中国天然氧吧、陕西省生态县城、陕西省森林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沿着蜿蜒的公路进入金米村,视野豁然开朗:一边是秦岭巍峨高耸,一边是溪流潺潺。依托山水田园资源,金米村对村域布局、产业发展和乡村风貌进行高标准统筹规划,形成了“一院一景,一户一韵”的特色风格。
村里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家门口修建了别致的生态花园,太阳能路灯节能环保照明效果特别好,750米排污管道实现了污水净化“全自动”。
村级文化娱乐广场上,修建了仿古凉亭、中心舞台,设立了中心地标石,筑起了镂空镶嵌的文化墙,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舒适环境。
如今的金米村产业兴旺、村民富足,成了真正的“金”“米”村。调研组认为,金米村在培育小木耳特色产业的同时,以木耳产业引领农村产业生态化、集链式发展,探索出一条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在全国乡村振兴建设事业中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党建引领是关键。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当地党委政府建立党建帮扶工作机制,县级抓镇、科级包村、干部帮户,推行的“双联双带”“三建三带”,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帮扶、带动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支委联产业、党员联农户”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模式,分类明确党员帮带职责,引导农户围绕产业链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将农户牢牢吸附在木耳产业链上。总之,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党员的示范带动更是让当地农民吃了“定心丸”。
科技创新是支撑。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一方面,推动科研赋能。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运营科技信息服务、人才创业孵化两大平台,搭建木耳大数据中心、科技资源统筹中心、食用菌研发中心;与有关高校院所合作,深度挖掘“科技+产业”发展潜力,培养自己的“土专家”,将最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另一方面,加强科普教育和展示。人们通过走进木耳博物馆、木耳展示中心、村史馆逐渐熟悉、了解木耳产业的发展历程、科研水平等,获得木耳生产的直观感受。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为柞水吸引了大量研学、休闲、观光人群,扩大了知名度。
农体是根本。金米村在发展木耳产业的过程中,让本地农民成为发展的主角、获益的主体。通过政策引领,鼓励农民就地围绕木耳产业创业就业、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极大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70%以上的农户加入了木耳生产的行列。通过一年两季种植木耳,农民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持续发挥,构建起了与农民、公司、基地等的利益链接关系,建大棚、送菌棒、全收购、管销售、上保险,免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让群众开心种、放心种、种放心。此外,还通过吸引农民到企业务工、出租土地、入股村集体经济等方式,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绿色发展是路径。柞水县上下牢记总“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的嘱托,始终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心上、落在实处,建设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柞水县统筹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生态优县、产业强县、创新兴县、文旅活县、木耳名县”五大战略,把绿色发展贯穿木耳产业发展全过程。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柞水木耳产品品质优、营养佳,市场价值日益提升,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的局面正在逐步显现。在木耳产业的带动下,当地中草药种植、畜牧等产业也从绿色循环出发,探索出了多渠道推动产业全链条循环发展的道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调研组离开金米村的时候,正值清晨。雾霭渐渐散去,天空湛蓝如洗,在曙光的映射下,金米村在绿荫中愈发宛如画境。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秦巴山区深处徐徐展开。
(调研组成员: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蔡钊利,研究员吴永、张首魁、陈心宇、李晓星;本报记者罗旭、张哲浩)